过去两年,在供给、需求、渠道等多元因素的驱动下,新品牌如星星之火,从各个不起眼的细分市场角落崛起,迅速形成燎原之势。 但品牌的大规模爆发,同时也让抖音、快手、淘系等“高速路”,变得逐渐拥挤。当品牌效率和流量红利开始以可见的速度进入下降通道时,下一个阵地在哪里? “这一波小红书和点评带来的到店流量红利,很多人还没有理解。” 在最近新浪潮品牌俱乐部的专题活动中,很多创始人、投资人同学结合自身或者行业案例,围绕人群、渠道,以及新的流量性质和品牌空间进行了深度的分享和探讨。 从这些来自一线的独特洞察中,我们看到了很多不一样,但颇值得深思的视角。 脱敏后,截取部分片段,与创业者共享! 一、到店流量红利:如何比隔壁多做100倍的生意?1、以话梅为例,如何理解今天的“到店流量红利”A:现在都市女性买东西,能影响她的就两个渠道:一是社交媒体,二是线下商场。今天中国大城市主流商场的人流量一点都没有下降,甚至同比都在上升。 所以人还是在这里,但为什么大家不买呢?本质是因为“可见”和“可买”之间产生了gap。被种草的是在线上不断看到的品牌,但线下我看不到。 最近我们做了线下之后,对线下流量的特质有了一些新的理解。 总结来说,不同的品牌卖货,在线上是指数级的差别,我能做到你的一万倍。而传统的线下是阶梯级的差别,我在这个位置开店,你在我这条街的拐角开店,人流少一点,但可能也有我的60%。 这就是为什么线上电商刚出来的时候,线下完全没法比。 但现在发生了一点变化,现在大家线下购物的动线逻辑是目的地消费,不再像原来会基于城市本身商业体的结构方式去看。 从传统基于商区的结构性消费到现在的目的地消费,流量的性质完全变化了。XX和他对面卖墨镜的,可能人流相差一百倍,因为别人是专门为他来的,他的流量几乎不要钱。 所以这一波小红书和点评带来的到店流量红利,我觉得很多人还没有理解。 话梅新开的一家单店600多平,装修设计费加在一起有1500万,但是你看这1500万给他带来多少流量。 而且这1500万可以看五年,一年300万,摊到每个月才20多万的广告费用。他们现在单月营收两千多万,一年能做2.5个亿的销售。 而且所有内容都在社交媒体上产生,能被长期留存,不像广告或者直播一次性投放后就没有了,只产生一个短期效率。 如果小红书一千条帖子变成一万条帖子,就会不断接触产生新的流量。从这个角度看,是不是把线下本身的单店逻辑拓宽了? 线下原来是阶梯差别,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明显的倍数差别,我能比我隔壁多做100倍的生意。 我们在XX路新开了一家店,XX路是现在上海最网红的一条街,但我们成交订单的50%全部来自小红书。 小红书的网红博主自己打卡,发到小红书的帖子上,看到帖子的人就会被种草,这些人占到订单的50%。 以前大家做线下,觉得要去做很多推广和投放。但如果你用产品的差异化,再加上对空间的理解,那能获得的红利是挺明显的。这个天花板被人打开之后,会比原来大家想象的高很多。 因为投资很好算,你开20家店,每家有10%的利润,你就可以上市了,变成至少500亿的上市公司。 我觉得这本质上其实是在颠覆,比如中国比较典型被颠覆了的是丝芙兰。 现在年轻人已经不想去丝芙兰买东西了,它也是600平卖化妆品的集合店,但表达出来的形象和货品组合这两个点就不对。 你要考虑你的货品怎么让年轻人更想消费,比如你的店是集合100个大牌,还是整合15个大牌再加上一些小众品牌。 第二就是空间,你要让我进去之后,感觉这就是年轻人玩的东西。当我去B站,我一定觉得我和去爱奇艺的不是同一种人。 2、新品牌为什么要到线下?B:线下做超级场景,是做品牌非常好的方式。 以前做连锁的基本逻辑就是第一阶段做产品,第二个阶段系统化、体系化,也就是单店模型的复制阶段,第三阶段就是回到品牌构建的过程。 但是今天这个逻辑发生了变化,大家都把品牌构建这件事提前了,一上来就是具有品牌思维的。 当年我们讨论过网红店雇人排队的问题,当时觉得特别不道德,其实后来想想,这也是流量的一种方式,和花了营销费用是一个道理。 所以在我看来,这是你的流量在品牌营销触点这件事情上的效率问题。原来大家真的是从地下拉人过来,但今天我用种草的方式就把人拉过来了。 实际是我们希望用体验的感觉把这个场景打燃打爆,让来的人有很好的转化,会认同这个品牌。所以我会把它理解为用超级场景做品牌的一种新手法。 至于单店盈收是不是可复制这件事情,其实都不可复制。 有很多地方的位置是绝对不可复制的,说白了,你能拿到就是运气好,因为物理场景有选址的问题。不是说拿这个单店乘以20就能达到我的收入,这是不可能的。 反过来说,既然我开连锁没法做到规模营收,那我为什么还要开店?我开店的目的是什么? 一般来说,连锁门店实际是我的收入来源。我通过构建一个更高效的物理场景,来转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,就形成了一个单店模型。 但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思维方式,今天的品牌开店实际是为了和消费者构建认知互动,甚至通过这个反推到线上做营销,形成一个很好的循环。 所以从这个维度上,我没有那么在乎这个单店能挣多少钱,因为除非是超级品牌,否则一般品牌拿位置的成本是极高的。 把这些投入当做品牌的一个营销点,如果顺带还能换点收入回来,那就是个很好的事。 物理场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,你今天签到的场子不一定可复制,我搞一个两个没有问题,但要说搞系统性、体系化,还都能拿到这样的效益,那是不可能的。 因为它需要你相应的人群都刚刚好,凑巧能揉到一起。
|